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感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会员

相关新闻

关注

科普中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成效斐然

发布时间:2017年2月17日

中国科协以落地应用为重点,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和“互联网+科普”行动为抓手,以完善科普传播快速响应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强化“精细分类、精准推送”,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和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2月6日,“科普中国”累计浏览量和传播量约77亿人次,其中移动端约57亿人次,约占74%。

  一、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专项,创新科普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模式。协同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百度等机构共同实施科技前沿大师谈等20余个子项目,累计建设内容资源近12TB,包括科普视频(动漫)约4500个、科普图文约35000篇、科普游戏约100款,并逐步形成包括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百度等55家大众网络媒体的传播渠道,以及一支超过1000人的高水平专业创作团队和超过2000人的专家团队。基本形成与一流互联网企业等机构的跨界合作机制,相继与新华网、百度、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互联网企业将科普融入企业发展理念。通过“互联网+”最大化地整合汇聚优质科普内容,结合全国科普信息化建设试点等工作,汇聚相关国家部委、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社会机构的科普资源。近期还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将“科普中国·十万个为什么”搬上互联网。

  ——精细分类,针对受众初步形成校园、乡村、社区等三大科普套餐。启动科普中国云建设,为科普资源汇聚整合、科普数据融合共享、连接云网端、落地服务等提供支撑和依托。相继上线运行科普中国微信、微博、科普中国网、科普中国APP等,受到公众广泛好评。按照公众便于获取的分类习惯对所有科普内容都进行细分和标签,初步形成校园、乡村、社区等三大科普套餐。目前,科普视频的一级分类包括健康医疗、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10类;科普图文的一级分类包括前沿科技、科学原理、科技潮物等24类。

  ——精准推送,全面推动科普信息落地普惠。

  一是科普中国e站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协依托已有的基础设施,按照有网络、场所、终端、活动、人员等“五有”的基本要求,建设基于科普信息服务落地应用的科普中国e站。目前已在全国建设科普中国e站12226个,其中乡村e站5406个、社区e站4911个、校园e站1909个。

  二是科普中国V视快递初显成效。目前已汇聚科普微视频约3500部、总时长2.5万分钟,进入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和近250个地方电视台专题栏目,覆盖全国41175块电子屏,日均播放时长4248分钟。

  三是启动开展移动端落地应用。开发运行科普中国APP,以其作为“科普中国”移动端的统一入口,以科普员作为移动社群核心,通过二维码下载、订阅、分发、转发等,建立大社群科普传播圈。层层动员、层层建网、一级抓一级,搭建科普员注册管理、分级分类和信息分发后台,建立常态化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四是开展科普中国全媒体传播推广。目前已在中国气象频道、小米电视等10家有线电视和网络电视,网易、腾讯等13家第三方媒体,爱奇艺、优酷等8家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以及铁路、卡拉OK等公共场所推送科普中国优质内容。

  下一步将启动实施“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辐射推广的方式,让科普进入千家万户。

  二、“科普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知晓度不断扩大

  科普中国品牌是中国科协建设而塑造的全新科普品牌,是我国科普服务产品内容可靠性、使命责任担当、价值导向等的标识。

  一是不断强化科普中国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内容为王”,建立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结合的内容审查机制。在百度百科设立“科普中国·科学百科”,组织近1000名专家编撰51736条权威科学词条,每日阅读有近350万次;组织相关学会在微信后台设立科普中国辟谣平台,累计发布辟谣文章60万余篇,平均每日科普160万次以上。

  二是提升“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采用品牌授权、共建等方式,开展品牌网络传播、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典赞科普中国等系列品牌推广活动。2016年8月聘请欧阳自远、黄晓明、撒贝宁、雷佳等13名科普中国形象大使并藉此开展系列推广传播;2017年2月3日在百度的“科普中国”关键词搜索已达1110万。

  三是以“科普中国”品牌合作方式推动与主流媒体合作。2016年10月,中国科协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全新大型科普益智类节目“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大会”,大会分为各省初选、赛区遴选、全国决赛等三个阶段,采取科学探究、动手实践和TED演讲等形式考查青少年的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拟于2017年5月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下一步将强化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合作,扩大科普中国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创立新闻导入、科学解读的科普快速响应机制

  强化新闻导入、科学解读,建立科普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传统科普难以突破的72小时内广泛传播。对于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可在24小时内推出图文作品、48小时内完成视频脚本、72小时内推出视频作品。定期发布项目指南,提前策划和创作可预见的重大事件,在事件发生30分钟内占领各大媒体平台头条。相继解读了天宫二号、人机大战、量子卫星、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等重大科技事件,传播量屡创新高。

(转自:中国科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