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感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会员

科技信息

关注

评论:做时代创新的引领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5日

近两天,2017年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揭晓,128名科学家、一线科技工作者当选院士,承载着荣誉与责任、期待与使命,加入到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引路人的行列。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瞩目党的十九大落幕不久的“首次”院士增选,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前后出现了50多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些表述高屋建瓴、意旨深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必须依托科技创新这一重要引擎,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大潮中勇立潮头。

院士称号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因为这荣誉凝聚着科技创新的责任与托付、使命与担当;院士称号同时象征着一种行动,它是发现的指引、探索的呼唤、实践的标尺。成为院士,既是对过去的肯定与激励,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作为当下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捧着这份荣誉,也意味着接过更加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攀登科学高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第一动力”。尽管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工程应用等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向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强烈的号召。身处各行各业的院士们要继续潜心科研、提携后学、创新引领,努力实现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的支撑。

谋划未来发展,为国家重大决策贡献不竭智力支撑。院士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主体,要力求找准国家战略需求、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在战略研究和决策咨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每项任务的设计、规划、实施都离不开院士群体的科研积累和前瞻性分析。学术前沿、国家需求、经济主战场,困难在哪里、症结在哪里、需求在哪里,都应该成为广大院士前进、探索的方向。

坚守道德学风,为社会发展塑造明德楷模、贡献时代精神。院士作为科技界最高学术代表,同时也必须在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院士是荣誉称号,不应绑定特权和利益,国家及人民给予的期待与期许,也要求院士能够以更高标准治学修身,在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上有更高追求和突出的建树,在引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前不久,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资深院士黄旭华受到总书记数次“揖让”入座,释放的恰恰是党和国家对院士荣誉的尊重和期望。

新时代对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使命、新征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因此,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以时不我待、勇于担当的精神践行创新活动,产出创新成果。

实现梦想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而唯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向,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在祝贺新晋院士的同时,也期待他们成为这个创新时代的见证者、时代创新的引领者,成为新时代新历史的创造者。

(来源:科学网 作者:钟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