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感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会员

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感光学会


一、简介
中国感光学会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23年11月17日,是中国感光学会的分支机构,是由全国从事光学传感与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院所、高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学术组织。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中南大学。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更好地体现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需要全面准确理解健康优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紧紧扭住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奋发有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生命健康问题仍将是21世纪科学探索的热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命健康问题越发引人关注。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发展对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光学的相关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光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传感检测和诊疗应用有望推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快速发展,为改善民生、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例如,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非接触性、高灵敏、高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特点,能够实时在线观察活体细胞或者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情况,在生物分子传感与检测、疾病诊断以及光学成像介导的治疗等多个应用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光学成像介导的治疗包括光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光免疫治疗等,这些新型的基于光学的治疗方式可以克服化疗药物的抗药性和补偿性信号通路,具有创伤小、毒性低、选择性强、可重复治疗、适用性好的特点,在疾病治疗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加强光学传感与诊疗技术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我国光学传感与诊疗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由中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共同提议筹建,中国感光学会批准组建了“中国感光学会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重点围绕光学手段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借助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在覆盖光学传感、光学成像以及光疗等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术交流、产研合作的专业学术平台。

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横跨化学、物理、材料、光学、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方向,与已有的专业委员会既有小部分交叉重合,又具有独立的学术方向和特色,在专业上弥补已有的分支机构没有涵盖的重要方向,业务范围和任务也在这个专业方向基础上进行,有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意义,与学会原有分支机构业务范围和任务不重叠。

二、组织机构
主任:彭孝军
副主任:唐  波    王  树   汪鹏飞   屈军乐   樊江莉   董晓臣   杨清正   丁志华   李步洪
秘书长:蓝敏焕
副秘书长:孙  文   牛广乐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卜丽红 曹迁永 曾林涛 陈小强 陈玉哲 陈韵聪 陈泽宇 丁    丹 杜健军 房建国
葛介超 郭   炜 郭志前 胡文博 胡振华 李剑锋 李剑利 李    坤 梁高林 林    励
刘成波 刘定斌 刘惠玉 刘丽炜 刘卫敏 刘小龙 刘志洪 娄筱叮 罗    亮 梅青松
穆丽璇 欧阳取长 彭慧晴 宋锋玲 宋相志 孙    耀 王晨光 王    锋 王建国 吴大伟
吴    鹏 吴长锋 肖    义 徐    林 徐勇前 徐兆超 闫学海 杨思华 杨有军 叶德举
阴彩霞 袁    林 张俊峰 张    奎 张    鑫 张    翼 仉    华 赵春常 赵    强 赵    征


三、研究领域
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研究方向包括有机/无机光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构效关系理解及其在光化学传感、光学成像以及光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光免疫治疗等科技前沿的应用,涵盖化学、物理、材料、信息、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四、主要任务
光学传感与诊疗专业委员会将秉承感光学会的精神和职责,在学会涉及的专业范围内,重点围绕光学手段对生物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借助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原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领域,在覆盖光化学传感、光学成像以及光动力治疗、声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光免疫治疗等科技前沿的光学传感与诊疗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专题学术讨论,加强同国内外研究团体和学者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光学传感与诊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培育一批医工交叉科技人才,掌握一批战略高技术和前沿技术,组织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接受委托进行有关科研项目咨询服务等;配合和支持中国感光学会的工作。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蓝敏焕
电话:13627313601
E-mail: minhuanlan@c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