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感光学会!

中国感光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会员

相关新闻

关注

第十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解读太空家园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6日

11月24日,“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十期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本期的主题是:苍穹飞吻??认识中国的太空家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智和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三位专家解读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技术推动科技进步和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规划与目标,以及近期萤火一号发射等热点新闻。

  “神八”和天宫“有缘万里来相会”

  在当天的见面会现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提到了“交会对接”这个词。王翔说,“交会”这个词是源于法语,在法语中是指“相会”的意思,但并不是指我在这屋,到那屋去找你的近距离相会,而是说我在巴黎,你在北京这种长距离的相会。

  王翔解释说,因此,解释“交会对接”翻译成“有缘千里来相会”会更加合适,具体在天宫一号在“神八”这两者的交会上,叫“有缘万里来相会”就更诗意一些。

  天宫二号曾“时刻准备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透露,为防止天宫一号在发射和在轨运行时出现问题,天宫二号作为天宫一号的备份是“时刻准备”着的。

  据童旭东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具体包括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立初步载人航天系统。第二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员出舱,第二阶段是交会对接,这两个任务的实施合并组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规划。第三步是建设我国自己的小型空间站。这三步构成了整个载人航天工作。目前,我国刚完成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任务??交会对接。

  “考虑到天宫一号的特殊重要性,为防止它在发射和在轨运行中出现问题,影响整个交会对接任务实施,我们也准备了天宫二号作为天宫一号的备份”,童旭东说,“天宫二号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是作为天宫一号备份,另一方面作为咱们国家小型的空间实验室,但现在还是处于为天宫一号备份的状态当中。”

  此外,童旭东介绍,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步就是为建设空间站做准备,“天宫二、三号除了做小型空间实验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今后空间站上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神九”是否载人仍需评估 初定明年上半年发射

  关于众多媒体关心的“神九”发射问题,童旭东表示,目前初步安排明年上半年发射神舟九号,下半年发射神舟十号,“神十”会考虑安排航天员进行载人的交会对接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智则透露说,“神九”上不上航天员,要根据神舟八号和(遥八)火箭的技术评估结果来确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表示,从“神八”开始,飞船具有了自主控制能力,这是因为增加了测量敏感器。

  王翔介绍,从“神八”开始,火箭进行了三方面的改进。第一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流罩的改进,原来有用于救生的逃逸塔,这次取消了该系统,第二是改进了运载能力,第三是在可靠性方面的改进。火箭的十个分系统几乎都进行了适应性改进,约有150多项。发射神舟八号时火箭的入轨精度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一次,对飞船的入轨提供了最好条件,为后面的交会对接打下基础。

  “天宫一号”内垃圾将都随飞船回地球

  活动中,专家还表示,“天宫一号”产生的垃圾不会留在太空。

  “人的代谢产物有容器专门装好,随着飞船的返回再把这些东西带走,不留在空间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载人航天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表示,“天宫一号”的生保系统还是不可再生的,吃喝都是一次性带足,空气和有害气体是靠净化装置过滤消毒,垃圾都要带回来。未来我国长期有人驻留的空间站,会有一部分环境条件是靠再生式循环系统提供的。

  “天宫一号”已开始进行部分在轨试验,未来会逐渐过渡到这种状态。”王翔介绍道。

  航天员不再“蜗居”  天宫一号舱内直径3.35米

  当被问及天宫一号舱内空间是否仅供航天员“蜗居”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翔表示,“天宫一号的直径已达3.35米,一般人的身高进去后站直了还有富余”。

  据王翔介绍,飞船的主要功能不是居住,而仅是一个在“天地间”往返运输的工具,因此,仅能保证其安全性和航天员的基本起居,作用就像卧铺车,空间都较狭小。但从天宫一号开始,航天员就要在舱内进行短期的生活和工作,因此除了基本的大气压力、氧气、二氧化碳这些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外,舱内还需有适宜生存的温度和湿度。其次,飞船直径是2.8米,天宫一号的直径达3.35米,相当于一个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子,可以提供三个人在里面进行工作和生活。

  本期活动由中国科协科普部、调宣部主办,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承办,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联盟、中国科协网、中国数字科技馆协办,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大众科技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北京科技报、新京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科技传播、科技与生活、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晨报、中国科协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参加了当天的见面会。

(转自:中国科协网站)